最近,廣西南寧的高考狀元被各大媒體、自媒體一再刷屏:數學和英語都滿分,理科綜合290,總分730的成績,確實是妥妥的學霸一枚。
大清早,第一時間,狀元的家世被扒出來:父親、爺爺都清華大學畢業,奶奶和媽媽又交大又復旦的,一時間基因之說、傳承之說在社群平台風靡。而一大波自媒體的跟風報道也是「聞風而至」。
觀點麼,不一而足。
有說:基因很重要,你看人家有先天基因的,你自己都沒別人父輩祖輩厲害,衝孩子瞎吼有用嗎?自己做不到要求孩子沒用的;有說:你看看,連學霸和高考狀元都得靠傳承、靠家族血統,我們凡人不成功是有道理的;有說:靠顏值(從照片來看,這位學霸確實顏值不低)就能混得風生水起,但人家偏偏要靠實力霸屏;還有大波不入流的將人家學校、住址甚至幼兒園都扒出來了,好像不跟人家扯上點關係不罷休......
到了下午,出來闢謠的新聞又是一波狂轟濫炸,再次刷屏:原來人家父母並非清華的,人家奶奶沒念過書,人家的成績是靠努力得來,人家家庭教育氛圍很輕鬆......
--再到後面,筆者已經不看了。閉著眼睛預測一下:一定又是一波自媒體的觀點將會陸陸續續蹦出來,觀點再基於闢謠後的信息。
看著這一波風口浪尖上的各種蹭熱點和“聽風就是雨」的勢頭,筆者覺得又是一次妥妥的集體喪失深度思考力的經典案例了。
它,與先前陶瓷產業的一大波品牌商的集體焦慮和迷茫,呈現出何其一致的相似性!
資訊氾濫到大爆炸的時代,大家獲取資訊的管道如此便捷-不用你去找,資訊找你來了(各種軟體的自動推送功能不就是嗎? ),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變得喪失獨立思考和判斷力了,這是多麼細思極恐的事情!
反觀和回溯一下行業先前的集體焦慮和集體恐慌,集體浮躁和集體跟風到達了怎樣的程度:產品創新去意大利博洛尼亞展上找——一個波隆那展之後,業界的秋季陶博會上齊刷刷亮點都有了;品牌促銷活動在同行其他品牌處尋——你設計師活動我也設計師活動,你異業聯盟,你砍價會我也砍價會;就連廣告投放形式和平台也都出現驚人的一致性-央視嘛,大家都央視!
於是,在偌大的佛山、在世界陶瓷之都大佛山的建築陶瓷行業觀察,走幾家和走十幾家、幾十家,了解情況都差不多。
然後,義大利的創新速度趨緩了,就在國內展會上看不到新品;帶頭的企業暫緩了動作了,行業也開始安靜;有聲音說:我們要反思啦,央視關注度也在大幅下降,業界也就開始迷惘。於是,動作少了,聲音少了,但焦慮和迷惘迅速傳遞和蔓延。
再然後,開始有人反思:我們這種快節奏跟風,是不是忽略了什麼?例如:消費者一樣嗎?經銷商群體一樣嗎?頻道一樣嗎?品牌區位影響力一樣嗎?品牌定位一樣嗎?發展階段一樣嗎?如若這些都有差別,為何要跟著別人一樣做?
終於,業界重新沉默了。有一部分企業核心層,展開了真正的思考與尋找策略。
想起筆者親歷的小故事。
某日,業內某企業請大批量客戶晚宴,晚宴後,一波接一波的客人排隊等電梯下樓,可發現等電梯太慢。於是就有人說,這裡才3樓,反正剛吃飽,不然就走樓梯算了。然後,立即有響應者,跟著下了樓道。
筆者想也沒想就跟著下了步行梯,因為大家車在負二樓,所以就沿著樓梯一直下到負二樓。到了負二樓發現:樓道與地下停車場不通。
大家一通迷茫下,某位同行者說:「咦?『帶頭大哥』呢?」言語間帶著幾分醉意,帶著幾分詼諧和幽默。眾人都笑了。
此時,一位飯店員工聞聲從負二樓工作間出來告知:你們得從電梯二樓及以上上去,之後才能經由電梯下到負二樓車庫。
於是,大家就一並跟著不知道是哪位「帶頭大哥」,直接電梯上到了2樓,又集體下來了。在2樓電梯口按了下的按鈕等電梯,但接連兩次電梯門開都是滿載的,進不去。
直到這個時候,筆者才開始思考。既然3樓滿滿的客人等電梯,那咱們在2樓按下去的按鈕等,肯定每次開門都是滿的呀,照這樣等下去,非得3樓的幾百號客人都走完了才能輪到我們上吧?那不如咱就在2樓按下上的電梯按鈕,按照電梯的工作原理,就會先在2樓停下先讓我們上去,之後才在三樓停下讓3樓人上——如此,我們才更有機會不是?
筆者想清楚後就講出來:「要不我們先按上,電梯門開了咱就立即全部上去,之後到了3樓停咱也不管,接著再按下的按鈕就好了。
「對對,咱們先上去!」「照你說的來!」一陣聲音回應了筆者。 「你說怎麼弄來著?咋按?來,你來按!」某個聲音從電梯門口發來。筆者立即說:「按上的按鈕。門開了甭管上下,咱都上去佔位置先。如果沒猜錯,等會門開了一定是很空的,都能上的。」 「來,你來按!我好像沒想明白。」(潛台詞:你來,我不想了,跟著就好) 最終,筆者按了向上按鈕,之後就順理成章的與眾人一起到達了負二樓停車場。 講述這個小故事,因為時候筆者反思這個事情,對筆者觸動很深。甚至——筆者忽然覺得有些恐怖。要知道,在2樓電梯口等來幾次電梯都進不去之前-筆者所有的行動都是完全沒有動過腦子的,是完全從眾的。大家往東筆者就往東,大家向西筆者就向西,所有行動都是無意識跟隨的。 這是不是非常恐怖? ! 身體是自己的,行動是自己的,可決策是別人的。甚至,是陌生人在幫忙做決策! 陌生人帶往東就東,帶往西就西,樓梯就樓梯,電梯就電梯,在2樓停就2樓停..... . 仔細想想,是不是細思極恐? 但是,於筆者而言,一定還有無數次類似完全不動腦、從眾情況曾經發生過,甚至,發生了筆者自己到今時今天都未意識到曾經發生過! 為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類跟著一群人就喪失思考力和決斷力的情況,筆者專門翻閱了社會心理學相關書籍。 原來,這種現像其實是人類的“通病”,人類本質上屬於群居動物,從眾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許多潛意識行為不需要經過思考就發生了。 好了,再回到文章開始說的學霸事件等一眾信息在網絡上一再發酵的事件和陶瓷行業此前跟風現象,相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了。 既然,人類本質上都存在這種潛意識的從眾心理,這種從眾心理是經過百萬年進化而形成的固有烙印,它曾在人類的種族繁衍和對抗自然及強敵時期發生過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面對後續人類社會步入文明時期之後,許多具體情況下其實有其限制。 如何盡可能的避免這種局限性,就成為我們自我進化和成長精進的關鍵了。 拿到陶瓷業來,如何擯棄迷惘?成就企業自己的超越與卓越?領導者決策層的獨立思考力和適度避免落入潛意思從眾旋渦的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一句話:陶瓷產業迷惘期轉型,關鍵靠決策層的獨立思與深度思考力。 那麼,如何做到獨立思考與深度思考? 筆者查閱書籍,多方學習諮詢,大致總結得出如下套路: 1、一定要率先意識到並確認:自己在一個決策和動作發生時,是進行了理性認真思考的,而不是無意識盲從的。 這一點是基礎,非常關鍵。它決定了你沒有把自己的行動決策交給別人! 2、對現象訊息進行上溯性、源頭思考:這個事件、現象的來源是什麼?來源可靠嗎?真實嗎?是否還有更多的資訊佐證? 3、對現象進行宏觀層面縱向與橫向分析:這個現象歷史上或其他產業發展史上是否有發生?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本質如何?它所牽連的各層面的關鍵性群體及對像有哪些? 4.前面思考都到位了,那麼其實解決方案也就自然從過程當中可以延伸出來。 一共幾個方案?每個方案根據依據什麼?優劣是什麼?最終對比確認如何行動! 5、如果你要下判斷了,或是下解了,不妨再多幾個假設層次的推導。 例如,要走設計師頻道,那就推導一下子,走了這個管道會發生哪幾種結果,每一種結果的關鍵點在哪裡,如何把控?等等。 鑑於筆者自身知識有限,或許思考與總結並不到位,但筆者一貫的稿件目的主要在於:拋磚引玉!引發看稿件的你對相關問題的深入思考,引出更多的“玉”,筆者這塊“磚”砸下去的效用就發揮了。 本文觀點及行文,如有不妥,請見諒!